每个人的生命终点都各不相同,有的轻若鸿毛,湮没在人海中,虚度一生,仿佛从未存在过;有的却重如泰山优秀股票配资网站,忧国忧民,名垂青史,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然而,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死亡像一团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黯然陨落,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韩非子,正是这样一位,他的死极为特殊,使得昔日同窗李斯蒙受了沉重的骂名。可实际上,李斯并不应该因韩非之死而背负长达千年的责难。
关于韩非之死,《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传说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视他为知己,感叹道“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了见到韩非,秦王甚至不惜动用兵力,出兵攻打韩国,逼迫韩王屈服。韩王对韩非素来不满,从未重用他,面对秦王的强势压力,只能被迫任命韩非作为使者入秦,前去见秦王。
虽然秦王极为欣赏韩非的才华,韩非却未能在秦国得到实质重用。反而因李斯等人的阴谋,被毒杀于狱中。正是这段记载,让李斯背上了因嫉妒韩非才华、不顾同窗情谊而暗中害死韩非的恶名。
司马迁著作的《史记》虽然权威,但司马迁善用春秋笔法是众所周知的,部分记载难免掺杂个人观点。因此,对这段历史,必须结合其他史料进行验证,才能更接近事实。钱穆先生在《李斯韩非考》中对这段内容提出质疑:“天下难道会有人因为喜欢一位公子的书,就急忙出兵攻打他的国家吗?”
展开剩余83%钱穆的怀疑有一定道理,《史记》其他部分如《秦始皇本纪》和《六国年表》并未记载秦国当年对韩国发动过战争。因此,需要从其他史料中寻找答案,而《韩非子·存韩》篇便成了关键依据。
《存韩》中记载,李斯向秦王献策,称秦军大举压境,以此威胁韩国与齐国就范。李斯的策略是一种“恫吓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好处”自然也包括迫使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这解释了为何多种史料中找不到秦国当年真正出兵攻韩的记录,原来秦国只是军队压境,以威逼手段对韩国施压,未真正发动战争。而韩国被胁迫派出韩非,正是基于对这种形势的理解。
《史记》中秦王“看了韩非文章后极为欣赏”的说法,大概就是秦军大举压境后流传的消息。韩王听闻后自然明白背后的用意,于是不得不启用一向不重用的韩非,这才是韩非被启用的真正原因。
“发东郡之卒,窥兵于境上而未名所之……”
秦国用兵威胁韩国的做法并非首次,早在长平之战时,范雎也用类似手段,骗赵国启用了赵括,二者颇有相似之处。
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推动下,韩非终于以韩国使者身份进入秦国。秦王与韩非见面,经过一番交流,认可了韩非的才学,但却未当即重用他。
据《资治通鉴》记载,正是这段时间的犹豫,使得李斯察觉秦王对韩非的赏识,从而心生嫉妒,担忧韩非将来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设计陷害韩非,使其入狱。
李斯在秦王面前称韩非为韩国公子,心系韩国,难以全心全意为秦效力,建议秦王斩杀韩非以除后患。秦王认可此言,李斯遂将毒药送给韩非,迫其自尽,且不允许韩非再面见秦王。
《资治通鉴》记载:“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与韩非是同窗,同为当时顶尖人才,却风格迥异。李斯属实干派,处事务实;韩非则更偏理论,却非空谈之辈,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若韩非能真心归顺秦国,对秦国绝对是一大助力。更何况,为促成韩非入秦,秦王和李斯曾花费不少心思。难道仅因李斯几句话,秦王就轻易改变主意,允许李斯谋害韩非?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自登基至一统天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尤其在招贤纳士方面,虚怀若谷,宽容异乡人才。在秦国效力的许多重要人物并非秦人,皆因秦王的气度。
例如为秦国修建郑国渠的郑国,便来自韩国,且曾是韩国派来秦国的“间谍”,其初衷是实施“疲秦”计策。秦王洞悉其意图,却未处死郑国,反而信任他,成就了关中大治。
那么,秦王为何不能容忍韩非?因韩非乃韩国公子,身份敏感,与郑国大相径庭。虽未被韩王重用,韩非依然心系韩国,为延缓秦国东进出谋划策,提出“灭赵存韩”之策。
秦国志在统一天下,非为一隅称霸。韩国地理位置关键,放弃韩国攻赵非明智之举。山东诸国五次联合攻秦,韩国从未缺席,因其地处要冲,若秦军欲攻灭山东诸国,控制韩国必不可少。
韩非深知此理,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入秦后苦劝秦王伐赵存韩,谎称韩国臣服秦国,无非为韩国争取时间。
秦王聪明,自不会被此言迷惑。两人交谈虽未明言,秦王却察觉韩非心系韩国。李斯所言不虚,韩非终究不可能全心投靠秦国。
因此,秦王虽敬重韩非,未立刻重用,李斯见状,进言杀韩非以除隐患。秦王同意后,李斯才下毒令韩非自尽。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法度森严,李斯若未获秦王同意,岂敢擅自杀害韩非?将此事全归咎于李斯嫉贤妒能,实为误解。
李斯出身卑微,早年为求温饱,志向不过做个“粮仓的老鼠”,吃得饱肚子。“食积粟,居大庑之下,无人犬之忧。”
拜荀子为师后,李斯依旧保持独立思想,常表达己见。深谙治国之道,忠诚于秦国,为秦付出良多。秦王在世时,他全心为秦效劳,只有胡亥继位、赵高专权后,李斯才转向保全自己。
李斯毒杀韩非,动机或出于嫉妒,或为国家利益,防止韩非回国成秦国劲敌。从李斯逼韩非入秦可见,他非嫉贤妒能之徒,只是韩非未尽忠秦国,秦王失望,李斯才提出斩韩非,得秦王许可后才行动。
为何不给韩非面见秦王?因为此事本是秦王授意,若让韩非见王,恐令秦王难堪。赦韩非或斩韩非均难取,且韩非仍为韩国使者,若秦王亲自处决,必损声誉,谁还敢投秦?
《资治通鉴》所载“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似为粉饰太平,符合秦王李斯共同谋划,实际由李斯承担后果。李斯选择如此,是为秦王、为秦国,甚至甘心舍弃后世名声。
韩非子之死,警示世人:才华与德行并重,忠君爱国更不可忽视。即便未获韩国重用,国家危难时刻,韩非依旧守护韩国公子的名节。
面对富贵与法家思想的发展机遇,韩非子坚定选择了效忠国家,明知不易仍毅然为国献策。他将生死难题留给秦国君臣,也让昔日同窗李斯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的骂名。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
发布于:天津市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