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握稀土这张王牌,坐拥全球大半江山配资平台排名,本该定价全球,却为何将这“工业维生素”卖出了“白菜价”?三年间,价格腰斩,龙头企业亏损,这出“垄断下的悲歌”究竟唱的是哪一出?这不仅令人费解,更事关国家未来。
坐拥金山,缘何贱卖?
稀土,是驱动现代工业与未来科技的血液,从新能源汽车的澎湃动力,到风力发电机捕捉自然的能量,再到尖端雷达洞察秋毫,它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
中国在这场资源的全球博弈中占据着无人能撼动的地位,探明储量占全球四成,年产量却狂揽七成,若将周边国家依赖中国原料的加工产能算进来,实际控制的全球供给份额已超过九成。
按理说,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足以让稀土像石油一样掌握全球话语权,价格自然应是“奇货可居”,节节攀升。然而现实却背道而驰,令人心惊:近三年来,轻重稀土价格双双跌至十年低点,行业龙头企业甚至面临着每股负现金流的窘境。这番景象,无疑是对中国稀土霸主地位的讽刺。
看看市场上的冰冷数字:氧化镨钕,这种用于制造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关键稀土,价格较2021年的巅峰暴跌了超过六成。氧化铽,另一种重稀土,跌幅也高达45%,两者价格曲线触及了过去十年的底部区间。这与我们的资源禀赋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更令人困惑的是,下游需求明明持续井喷。新能源汽车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惊人增长,每辆车都需要消耗3-5公斤稀土永磁材料。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速高达25%,一座3兆瓦的风机就需1.5吨稀土磁体。军工领域对重稀土的需求更是近乎刚性,不计成本。
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下游胃口,本应是拉动稀土价格强劲上行的强大引擎,却为何在传导至上游时戛然而止?一位稀土分离企业的负责人无奈透露,即使2024年工厂产能利用率开到了九成以上,利润率却比2020年足足下降了七成。市场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现象:“卖得越多,亏得越惨。”
非天灾,实人祸
这种稀土价值与市场价格的严重错配,其根源并非外部打压或需求不足等“天灾”,而是深植于行业内部的“人祸”。它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行为模式:为了争夺更高的开采配额,企业不惜以压低售价为代价来抢占市场份额。
尽管国家对稀土开采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年配额大约18万吨,相比2015年增长了五成,这个增速其实已经远超下游需求的实际增长速度。按理说,配额有限应更珍惜资源价值,但企业却普遍抱持着一种扭曲的逻辑:“只要拿到更多配额,哪怕价格低一点,也能靠跑量来弥补。”
这种思维使得整个行业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一个企业都理性地选择降价,试图通过薄利多销来最大化自己的短期收益,却导致集体走向了非理性结果——行业整体利润螺旋式下滑。2024年,国内稀土氧化物产量同比增长了12%,这是一个不小的增幅,然而全行业利润却逆势大幅下滑了40%,这正是“量增利减”困境最残酷的写照。
利润失血,伤筋动骨
价格内卷的直接后果,是稀土企业“造血能力”的急速萎缩,伤及元气。广晟有色2025年一季度财报触目惊心,其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竟为-0.8元/股。中国稀土同期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120%,亏损严重。这些并非孤立案例,而是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放眼A股稀土板块,2024年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仅为12.7%,与2021年巅峰时期的35%相比,已经腰斩不止。部分企业甚至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营。这种景象,让人不禁要问:我们坐拥全球最宝贵的战略资源,为何却要靠“输血”度日?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透支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稀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我们以全球40%的储量,承担了全球70%的产量,这意味着资源消耗速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内蒙古某稀土矿区,短短十年间储量就消耗了近三成。
伴随大规模开采而来的放射性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成本,往往并未完全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之中。环保专家忧虑地指出,当下贱卖稀土所得的微薄收入,可能还不足以覆盖未来治理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的巨大费用。这本质上是用“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换取当下短期的GDP数据。
价格内卷对行业造成的另一重沉重打击,是创新动力的枯竭。当企业的利润被挤压到极限,连维持生存都困难时,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自然捉襟见肘。有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坦言:“现在连生产线的日常维护都紧张,哪还有钱投入稀土永磁材料升级、新应用研发?”
与此同时,日本、美国等稀土消耗大国,却能以相对较高的价格从中国进口稀土原料,然后将其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比如性能卓越的高端磁体、高效催化剂等。这些经过深加工的高技术产品,再以原料价格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向全球出口。
这种“中国卖原料,海外赚技术钱”的模式,使得中国稀土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难以向上突破,甘当“打工人”。
破局:重塑秩序与价值
要彻底破解中国稀土面临的深层困局,必须进行一场“釜底抽薪”式的结构性改革,而非修修补补。这需要胆识,更需要魄力。
首先,当务之急是优化稀土开采配额管理机制。鉴于当前配额增速已经远超下游需求的实际增长,我们不能再放任这种“配额竞赛”继续下去。可以借鉴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经验,严格控制稀土开采配额的增长速度,例如将年增速控制在5%以内,甚至阶段性暂停增长,通过收紧供给端来倒逼市场价格体系的重塑。
同时,2024年蒙古稀土进口量激增30%的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适当减少国内稀土开采,转而增加海外资源的进口和利用,既能保护国内宝贵的稀土资源,又能缓解国内供给压力,为价格回升创造空间。这不失为一种兼顾资源保护与市场调控的可行路径。
其次,迫切需要建立行业层面的价格协调机制。中国稀土企业不能再各自为战,互相残杀。可以参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运作模式,由国内主要稀土企业牵头,组建一个具有约束力的价格联盟,根据下游实际需求、全球库存情况等,动态调整销售价格,形成合力。
2021年稀土价格短暂回升期间,行业曾有过自发的价格协商尝试,促使氧化镨钕价格在短时间内回升了20%,虽然未能持续,但也证明了这种协调机制的有效性。此外,政府也应积极引导,出台《稀土行业价格指引》或类似政策,为恶意的低价竞争行为划定明确的“价格红线”,避免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维护市场秩序。
长远来看,中国稀土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价值重构。这要求我们在研发投入上痛下决心,大幅加大稀土深加工技术的攻关力度,将产业定位从简单的“稀土分离、卖原料”提升到提供全面的“稀土材料解决方案”。要将重点放在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体、高端稀土催化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上,将产业附加值和利润最大限度地留在国内。
同时,应加速建立健全稀土战略储备制度。在当前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时,正是国家增加战略储备的绝佳时机。这不仅能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波动,为行业提供托底,更能避免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市场低迷期被贱卖。
尽管2024年中国的稀土储备量较2020年有所增长,但占年产量的比例仍不足三成,与日本等消耗大国(其储备量可达年消耗量的三倍)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电动汽车,其高性能电机普遍搭载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稀土永磁体。当欧洲广袤的原野上,转动的风力发电机核心磁体,源自中国掌握的稀土深加工前沿技术——那时,中国稀土产业的价值重构,就不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安全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高度。
中国稀土行业需要彻底摆脱“资源诅咒”的魔咒,从单纯依靠庞大的储量优势,转向依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权和价值创造能力。如同沙特阿拉伯之于石油,澳大利亚之于铁矿石,中国稀土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定价权-技术权-标准权”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守着“工业维生素”的金山,绝不能再过着“卖白菜”的日子。
稀土绝非普通大宗商品,它是驱动未来科技进步的关键“粮食”,更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底牌。在新能源革命浪潮迭起、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中国稀土产业的破局,既是对长达十年价格低迷的反击,更是对未来全球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这需要行业企业超越短期的利益藩篱,需要政策制定者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更需要全社会形成“稀土是战略资源”的坚定共识配资平台排名,并为此付出行动。毕竟,在芯片、新能源等领域遭遇“卡脖子”的切肤之痛,绝不应在稀土这一我们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重演。
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